云計算 上市公司,云計算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老叟發現,即使是一些搞計算機的人,也不了解“云”是什么。于是,俺賣車之余就寫了一篇科普:

云計算是什么

到底什么是云(云計算)

有很多關于云的介紹。然而,大都是用比喻的形式來介紹云的屬性。比較有名的比喻是餐館、和電網。但是,云畢竟不是餐館、或電網,如果只有這些比喻,仍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云。

本文試圖不用任何比喻,直接從普通的PC電腦入手,逐步遞進,來介紹云的構成。你只需要具有初中文化,并對CPU、內存、硬盤等計算資源有些基本的概念,就可以了。

一、傳統的電腦

當你啟動一臺個人電腦(PC機)時,電腦所做的事,就是把硬盤上的操作系統(OS,本文以微軟的Windows 8為例,但也可以是Unix、Linux等等)的一些基本的控制程序調入到電腦的內存中去。一旦這個過程完成,這臺電腦就完全由Windows 控制了。你所謂的電腦,其實就是你在上面工作的Windows。

對Windows而言,它所賴以運行的,只有電腦的處理器(CPU)、內存、和存儲設備(硬盤)這三個要素(或者說三項資源)。電腦還有機箱,但那只是起著封裝、固定、再加供電的作用;電腦還有主板,但那只是起著電腦內各主要部件通信連接的作用。當然,你可能還需要網絡連接, 但那只是一項外在資源,不是Windows本身所必需的。作為PC機,你還需要鍵盤和顯示器等外部設備來直接在機器上工作。如果是服務器,則不需要鍵盤和顯示器,一切都可以是遠程登錄訪問。

所以,一臺電腦實質上就是在CPU、內存、和硬盤上運行的Windows。當打開Windows 的任務管理器,你就會發現,CPU和內存大部分是閑置的。特別是CPU,其利用率通常不到10%。Windows在硬盤占有的空間一般就是幾個GB。 也就是說,一個Windows獨占了電腦的全部資源,而大部分資源又都是閑置的。

那么,有沒有這種可能:不讓一個Windows單獨控制一臺機器,而是在一臺機器上安裝多個操作系統,并且讓它們同時地運行?

有,最好的方案就是虛擬化 --

云計算,虛擬化

二、虛擬化

當安裝一臺電腦的時候,你不再是安裝普通的Windows,而是安裝一個資源調度程序,也叫“監控程序” (Hypervisor)。這個監控程序很小。取決于哪個廠家的產品,小的只有100多兆字節, 大的也只有幾個G的字節。 監控程序安裝完成之后,會得到一個工作界面,你通過這個界面設置一個網絡連接(IP地址)。這個界面很簡單,多數情況下你可以通過瀏覽器從別的機器上訪問這個界面。

前面說了,一個Windows機器,實質上就是一個由CPU、內存、和硬盤組成的一個組合體。通過監控程序的界面,你可以建立多個組合體。每個這種組合體,就是一臺仿真的電腦。當監控程序創建一個仿真的電腦時,它實際上只是創建了兩個文件:一個是關于這個組合體的配置信息(被分配了多少CPU、多大內存、多大的硬盤);另外一個文件,這個仿真電腦的“硬盤”,這個仿真的“硬盤”實際上就是一個封裝的文件(在有些情況下,也可以是幾個文件)。

當你點擊“開機”來啟動這個仿真的電腦的時候,監控程序開始實際為它分配CPU和內存、并且啟動它。當然,這“臺”仿真的電腦在第一次啟動的時候,是沒有安裝任何操作系統的“裸機”,那個封裝的文件也是空的,這時你可以進行正常的系統安裝(比如 安裝Windows)。

對Windows而言,它不知道真假,它反正能夠得到所需要的CPU、內存、和硬盤就可以正常運行了,一切都和真的機器一樣。對監控程序而言,這個 Windows不是直接和硬件打交道的,一切資源都需要監控程序來調度和分配,所以這“臺”Windows機器(組合體)就是一臺虛擬的機器,簡稱VM。

這種通過監控程序把硬件的機器、同操作系統分開的過程,就是虛擬化。

當監控程序創建一個VM時,它就給VM配置資源的大小,比如2個1GHz的CPU、2GB內存、和100GB硬盤。這樣,這個VM(Windows)就以為自己擁有了雙核的1GHz CPU、2GB內存、和100GB 硬盤。但這只是Windows所能使用資源的上限。Windows在實際運行中并不需要消耗那么多,監控程序只是給它按需分配實際消耗的資源,比如 0.1GHz CPU、0.5GB 內存、和20GB 硬盤。表現在實際的硬件消耗上,這20GB的存儲量,就是實際硬盤上的那個20GB大小的封裝文件。

一臺電腦,可以通過監控程序創建幾個、幾十個、甚至上百個VMs。比如,一臺擁有16GB內存的PC機,你可以創建10個VMs,給每個VM分配4GB內存。看似總共分配出了40GB的內存,但PC機的實際內存只有16GB。

通過虛擬化,一個單臺的硬件機器可以同時運行多個虛擬的機器(VMs);更重要的是,雖然一個虛擬的Windows的系統盤(C盤)上有成千上萬個系統文件,但它表現在硬件的存儲設備(硬盤)上,只是一個或幾個打包的大文件。當你把這一個或幾個大文件移到別的地方,整個VM就移走了。

恰巧前幾天看到

的那篇亞馬遜的云服務將吞噬美國的 IT產業,不知道題主是不是指的這篇內容。我覺得說的很有道理,其實很多年前那本《IT不再重要》就已經看到了云計算對傳統IT帶來的沖擊,事實上,我覺得不是沖擊,只是IT需要轉型了。
云計算的優點很多,但總結下來,不外乎快、好、便宜,這也是王川這系列文章里提到的,本來需要一整個技術部合力而上的業務,現在只需要手指點點上云就能解決問題,省錢省力,又何樂不為呢?
雖然和美國相比,目前國內的云計算產業還不夠發達,但2015年我們其實已經看到國內云計算爆發了,除了行業內的人,也有越來越多老百姓開始接觸到云計算的概念,在這點上,最近風浪很大的阿里云其實是發揮了社會教育的作用的。
有越來越多傳統IT企業的人,已經意識到了目前的危機,開始往云計算方向的崗位轉型,比如云架構師、云運維等,其實云計算和傳統IT還是相通的,基本的技術需要,只是還要有更多分布式架構以及hadoop等技術的了解。
所以我覺得,如果題主現在大三,其實時間上是非常占優勢的,可以在業余的時候多學習一些云計算的技能,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很看好的。

1.同方股份:

云計算行業的佼佼者和領航者,將產品的創新性和實用性放在位,致力于研究具備實際推廣普及特性的云計算應用和解決方案。

2.衛士通:

國內專業從事信息安全的股份制企業,產品覆蓋了防火墻、VPN、UTM、網關防病毒、安全審計、身份認證與信息加密、CA與密管、內網綜合安全防護、安全管理平臺、云計算及云存儲安全等主流安全技術和產品市場。

3.華勝天成:

國內以“云計算”作為定向增發募投項目獲證監會批準的上市公司,公司“云概念”服務項目中小型企業供應鏈云服務平臺獲得國家財政專項資金支持。

4.浪潮軟件:

中國的云計算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和云服務商,已經形成涵蓋IaaS、PaaS、SaaS三個層面的整體解決方案服務能力,憑借浪潮高端服務器、海量存儲、云操作系統、信息安全技術為客戶打造的云計算基礎架構平臺。

5.用友軟件:

用友軟件與EMC合作,主要針對大企業私有云解決方案、信息基礎架構(數據存儲與優化)解決方案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通過雙方共同的產品優化、聯合市場推廣,為客戶提供更高效的數據存儲與優化解決方案。

6.啟明星辰:

中國自主創新重要的民族品牌和網絡安全行業的,也是入侵檢測與防御、漏洞掃描、統一威脅管理網關(UTM)、安全合規性審計、安全專業服務和安全管理平臺(SOC)的市場。

7.東軟集團:

東軟集團主要為用戶提供:SaaS,PaaS,IaaS在內的綜合性云計算服務;提供24小時365天主要語言的全方位服務。

8.方正科技:

方正科技以云計算技術應用為核心的“云管理科技系統”,是云計算時代的完整解決方案提供商,致力打造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IT服務提供商,公司主營業務覆蓋產品、銷售、服務和高新技術四大環節。

9.三五互聯:

國內通過SaaS模式為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提供軟件應用及服務最主要的提供商之一,為社會各界提供專業的企業郵局、虛擬主機、獨立主機、辦公自動化平臺、域名注冊、網站建設、網站推廣和門戶網站等服務。

10.網宿科技:

網宿科技2011年完成期的云架構改造后,與眾多國內云平臺展開深度合作,為各大云平臺提供云分發服務,共建行業全新云生態圈,已正式開啟對接騰訊開放平臺、百度網盤、UCloud云計算、七牛云存儲等業內云計算及存儲平臺,并為其提供服務。

11.榮科科技:

主要為客戶提供云數據中心及異地災難恢復服務解決方案,重點打造云計算產品及服務的信息共享和交互平臺,整合國內外大量云計算相關產品、服務、行業資訊以及解決方案等。

12.景安網絡:

景安網絡作為河南的民營數據中心,于2015年登陸新三板成功上市,成為華中地區的上市民營數據中心企業,景安致力于云計算10年之久,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自建機房,云計算產品以快速、穩定、性價比高等聞名!為國內億萬用戶提供云計算解決方案。

更多
  • 該日志由 于2017年02月21日發表在 未分類 分類下, 你可以發表評論,并在保留原文地址 及作者的情況下引用到你的網站或博客。
  • 本文鏈接: 云計算 上市公司,云計算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 幫助信息-動天數據
  • 版權所有: 幫助信息-動天數據-轉載請標明出處
  • 【上一篇】 【下一篇】

    0 Comments.